建國一百年原住民族產業博覽會於十一月四日在台北圓山原花博爭豔館盛大開幕。由於最近都沒有出遊,將就播些已經過期的舊照片了。
原博會以「跨越」為主題,是跨越建國一百年歷史的里程碑,以及跨越不同族群之間有形無形的隔閡界線。「跨越」更象徵著臺灣原住民各族由內而外的產業能量,透過原博會匯集十四族的全面性參與,集體發聲,共同行銷。
原博會結合展覽、表演及推廣活動,並以會展型態進行原住民族產業的整合行銷。集結了全臺灣14個原住民族、13個直轄縣市政府,規劃5大展區、18場表演活動及180個原味市集,豐富、多元且創新的原住民族文化禮讚一次呈現,讓民眾親身體驗、窺探臺灣原住民族對待土地的態度,以及深具環保概念的生活方式,感受原住民族生活智慧與部落美學。
十點鐘未到,門口已經排了一大堆迫不及待的遊客......
原住民的舞者也擺開陣勢歡迎這些遠道的貴客們.....
這次參加原博會的原住民共有十四族之多,各穿起彼之傳統服飾,真是爭奇鬥艷美不勝收....
開幕式在舞臺上由一粗曠雄渾的男中音與洌清高亢的童音一起揭開序幕....女王四十年前在阿里山山腳下的竹崎國中教書,做家庭訪問時才知有同學們是住在阿里山的深山裡的,上下學要跑二三小時以上的山路,他家的隔壁是住在下一個山峰,街坊鄰居交談就是這樣隔著山峰扯開喉嚨呼喊著....也許就是這樣原住民才會培養成這樣嘹喨渾厚的大地之音,令住在平地的台灣其他居民們深深地著迷呢....
三位美麗的原住民少女拍打著竹筒鼓附和著....
表演期間,馬總統也身披泰雅族的傳統披肩參與盛會......
馬總統除致詞外,也頒發「第二屆原住民工藝薪傳獎」給五位得獎人,以表揚他們對原住民文化的保存,創新及對原住民工藝的貢獻!這位得獎人是張梅娘(阿美族,綜合材質及其他工藝類);旁立者為曾春子(黎芯吉耀Lisin Giyaw)(阿美族,染織及雕刻類).....
這位得獎人是彭水光(魯凱族,雕刻類),原名撒卡勒的彭水光是魯凱族長老與愛神的牧師,他耗盡了心力成立「撒卡勒文物陳列館」,作品琳瑯滿目且技藝精湛,奠定其魯凱木雕大師的地位....
他特地帶著魯凱族長老所持有的「長刀」入場,由於總令麟現場,所以設有門禁管制,所有觀眾帶進來的物品都須經過檢查,這「長刀」大概是現場唯一僅有的「武器」吧.......
接下來趕快參觀裡面展出玲瑯滿目的原住民工藝吧.....
這是排灣族塗南峰先生作品的祖靈刀.
佩刀上有著家族特有的圖騰,是對家族及個人至高榮譽的象徵,依班平民家族是不可以擁有的....
這是陶壺,上面有百步蛇的雕飾,排灣族人認為百步蛇是族人中貴族們的祖先,故對百步蛇異常崇敬;;瓶子上纏繞的是琉璃珠,台灣的原住民們大都擁有琉璃珠,其中已排灣、魯凱、卑南擁有較多;特別是排灣族,他們的琉璃珠顏色最鮮艷、樣式最豐富,亦被認為琉璃珠是由他們傳入台灣的。
佩刀、陶壺、琉璃珠被稱為「排灣三寶」。
這也是排灣族特有的器物,稱為『連杯』,兩端有柄,中間為杯身。連杯因中間杯身數量不同有『單杯』、『雙杯』、『三杯』等三種樣式。單杯為部落頭目所獨有,除自己飲用外,當部落中的勇士打獵獲得獵物時將後腿獻給頭目時,頭目遂以『單杯』賜與該勇士烈酒,視為該勇士最大的榮譽;照片中為『雙杯』,通常是夫妻結婚、或兩部落頭目締盟時共同飲用;另外還有『三杯』,是夫妻結婚時,由不落頭目站再其中間為旗證婚時共同飲用,被視為該夫妻最大的榮譽‧‧‧由於引用連杯時,必須雙(或三)方共同『和諧』一起飲用才能完成步驟,因此該『連杯』最主要代表的意義即為『和諧』。
這是排灣族男子的傳統服飾.
這是洋娃娃作品,看其身上華麗的裝飾、琉璃珠、鮮豔的刺繡、深色的布料‧‧‧等,應也是「排灣族」的作品。
原來台北花博美術園區專賣紀念品的「風味館」經改裝後撥給「原委會」成立「原住民風味館」,專門販售原住民的工藝品。這是該館再「原博會」中展出的木雕壺‧‧‧
由於壺口有百步蛇的裝飾,壺身為眾多的人物‧‧‧這應該魯凱族的特色‧‧‧
魯凱族的男子擅長木雕,尤其擅長人物的雕刻。
魯凱族將椅子的靠背雕刻成為人像‧‧‧
記得三年前與女王以機車環遊台灣時特到屏東霧台觀光,到其「神山社區」中見一魯凱族特色教堂名為「耶穌聖心堂」;裡面的坐椅全部都是此種「人形坐椅」,非常有特色,若有興趣可觀賞:
http://tw.myblog.yahoo.com/ozs-blog/article?mid=1196&prev=1326&l=f&fid=44
以上是台北「原住民風味館」所展出的魯凱族特色工藝品。
這是在現場一角中所展出的碩大的人形雕刻,簡單俐落的線條,充滿了「原」味‧‧‧
這可掛在家居牆上當作壁畫擺飾之用。
這也是「原」味壁畫‧‧‧內容是紋面泰雅族人,泰雅族是台灣最大族群的原住民,由於族群眾多,不得不遷徙到平地與平地人同住。而且其皮膚白皙與漢人略同,未免族群血統被同化,故先由女子開始紋面以避平地人覬覦,爾後男子也跟著紋面‧‧‧
這是撒奇萊雅族吳秀梅(第1屆原住民族工藝師)女士的作品,她將葛瑪蘭族的「香蕉絲」編織發揚光大,製作成服飾、女用包‧‧‧等各種應用。
這是鄒族「不舞‧阿古亞那」(第1屆原住民族工藝師)的作品,他對山豬獨有情鍾,以山豬為題材,製作出各種雕刻、磁杯、繪本‧‧‧
這是台灣秀林鄉太魯閣族(賽德克群)連美惠(太魯閣名:『Youly Daki』【麀鬲.耷戈伊】)女士的創作,她曾在大都市的台北打拼,但為保護原住民傳統的藝術技藝毅然回鄉成立米雅各文化企業有限公司,與族人共同位傳統而製作及經營,這裡是她們作品的一部分。
由於照片甚多,故分為上、中、下三集播出。